防霉菌研发实验室核心功能是开展霉菌检测、防霉剂研发、防霉材料测试等实验,需通过布局设计从源头阻断霉菌滋生与交叉污染,同时保障实验精度与人员安全。设计需围绕 “环境可控、流程闭环、隔离防护、合规适配” 四大核心原则。
1. 非洁净辅助区(外区,无霉菌风险)
功能区组成:
样品接收 / 预处理区:设样品登记台(304 不锈钢材质,易清洁)、样品暂存架(分层贴标识,避免混放),地面铺防滑地砖(防样品倾倒污染);
普通试剂柜:存放非剧毒、非易腐试剂(如常规培养基原料),柜内配防潮盒(避免试剂吸潮);
办公区:与实验区用玻璃隔断分隔(便于观察,不串味),禁止带入实验用品;
环境控制:湿度 55%-65%、温度 22-26℃,无需严格控湿,门口设换鞋区(配专用拖鞋,避免鞋底带孢子)。
2. 半洁净过渡区(中区,缓冲防扩)
功能定位:人员 / 物料消毒、缓冲过渡,阻断非洁净区污染物进入核心区;
区域组成:
人员更衣间:设双人更衣柜(每人 1 柜,分上下层放外套 / 洁净服)、感应洗手池(配 75% 酒精消毒凝胶),墙面贴 “更衣流程”(脱外套→洗手→穿洁净服→戴手套);
工具消毒间:放高温灭菌锅(121℃灭菌实验工具,如接种环、培养皿)、紫外消毒箱(消毒移液枪等不耐高温工具);
传递缓冲间:设双扉互锁紫外传递窗(样品 / 工具进入前消毒 30 分钟,避免开门时空气窜流);
环境控制:湿度 50%-55%、温度 22±2℃,配小型除湿机,地面用无缝环氧树脂(无死角易清洁)。
3. 核心防霉实验区(内区,高霉菌风险)
功能定位:霉菌培养、无菌操作、抑菌测试,是实验核心区域,需严格控湿防扩;
区域组成(按实验流程紧邻布局):
无菌操作室:设生物安全柜(BSL-2 级,负压防孢子扩散)、无菌操作台(316L 不锈钢,带紫外灯),墙面用抗菌彩钢板(抑制霉菌附着),湿度严格控制在 40%-50%,相对过渡区微负压(-5~-10Pa);
霉菌培养室:放恒温培养箱(温度 25-28℃,适配霉菌生长)、培养架(层间距≥30cm,保证气流流通),墙面贴防霉壁纸,回风口设 HEPA 过滤器(拦截孢子,避免循环污染),排风经活性炭过滤后外排;
抑菌测试室:设测试台(带通风罩,测试挥发性防霉剂时吸走异味)、菌落计数器,地面、墙面无缝衔接(无卫生死角,防止霉菌隐藏);
关键设计:区域门为密封防火门(门缝贴防霉密封条),隔断墙到顶(避免顶部空气窜流),禁止设置地漏(防止下水道湿气反窜)。
4. 废弃物处理区(独立区,风险管控)
功能定位:分类处理实验废弃物,避免霉菌扩散与环境污染;
区域组成:
分类垃圾桶:分 “霉菌培养物垃圾桶”(带盖,需高温灭菌后处理)、“化学废弃物桶”(存放废弃防霉剂,密封防泄漏)、“普通垃圾” 桶,贴清晰标识;
废液收集池:收集实验废水(如抑菌测试后的冲洗液),经消毒处理后再排放;
环境控制:湿度≤60%,配排气扇(及时排出废弃物异味),每日清理,避免废弃物堆积滋生霉菌。
二、动线规划:3 大动线单向闭环,不交叉
需确保 “人员、样品、工具” 均沿实验流程单向流动,不折返、不交叉,避免交叉污染。
人员动线:非洁净区→更衣间→传递缓冲间→核心区,退出时从核心区→更衣间(脱洁净服)→非洁净区,禁止从核心区直接返回缓冲间再进入;
样品动线:样品接收区→传递窗消毒→无菌操作室(处理)→培养室(培养)→测试室(检测)→废弃物处理区,每个环节用专属无菌托盘,不与其他样品混用;
工具动线:工具消毒间(灭菌)→无菌操作室(使用)→工具消毒间(清洁再灭菌),禁止工具跨区使用(如培养室的培养皿不可带入测试室)。
三、关键设施适配:从材质到配置防霉菌
地面 / 墙面:核心区、过渡区用无缝环氧树脂地面(耐腐、易清洁,无孔隙藏霉菌),墙面用抗菌彩钢板(核心区)或防霉涂料(过渡区),墙角做 R50mm 圆弧(无直角死角);
实验家具:实验台、培养架选全钢材质(冷轧钢 + 环氧树脂喷涂,不吸潮、不发霉),台面边缘上翘 5mm(防液体滴落积水);
环境设备:核心区配高精度恒温恒湿空调(控湿精度 ±2%)、独立排风系统(带活性炭 + HEPA 过滤),过渡区配风淋室(风速≥25m/s,去除衣物孢子)。
项目完工图展示
相关搜索:
联系客服
微信询价
您可以扫描左侧小程序二维码进入我们的小程序官网
广州沃霖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@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79592号-4 无菌室、阳性对照室、通风柜、生物安全柜